我在开展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等培训时,
经常会听到有些老师的困惑、或者说“担心”:
如果学生已提前学会,那老师上课时该怎么办?此外,我也经常听到老师抱怨:
(资料图片)
为什么学生“一学就会”,一用就废?这些困惑,
表明老师不了解世界上所有的学习,
都必然分为两大阶段:
高效教学/学习 = 高效输入 + 高效输出
前者,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知识的过程
后者,就是学生深度内化知识的过程
前面所述老师的困惑
都源于对“深度内化”过程的不解!
老师们似乎认为:
学生要么没听懂——这当然不行
要么就是听懂了——那就是真正理解了
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因为,“任何”输入所带来的效果
(无论多么高明的老师、以什么高明的方式)
只可能是“初步理解”、“浅层次理解”!
即使是很多优质微课、名师金课,
借助“可视化”、“生活化”等方法,
确实能大大促进理解
但在学习者脑袋里,
知识还只是初步的连接、初步的图式
(图式,可以简单理解为知识结构)
而初步的图式,是不好用的,
直接将这些图式应用于练习、解决问题
会出现一大堆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老师必须要组织学生开展对初步图式的“深度内化”
使知识真正被学生所深刻理角
——而这,就是教学的第二阶段:
“ 输出阶段”的使命!
重复一遍:
深度理解,只能依靠学习者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反思、应用的过程!
所以,
输入决定了是否入门,
——相当于由0到1
而输出决定了是否深入
相当于从 1-->10-->100……
没有1,有多少个0都是0
但是没有0,1永远也只是个起步
可见,二者都很重要!
但,二者的作用时机、作用方式,是不同的!
老师必须既要具备 “高效输入”的能力
就是教学组织、知识表征、情境创设、活动设计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 组织学生开展“高效输出”的
方法设计和活动组织工作
当然, 输出的形式和环节都有很多
比如,做练习,
就是一种输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只不过,如果理解不深的话,
做练习效果也不会好
因此,在”输入“完成后、在做练习之前,
有没有什么方法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呢?
王珏老师就此专门整理出了一份文档:
汇总了四大类别( 语言输出、文字输出、视觉输出、创作式输出)20多种经典输出式学习活动的框架:
1、在“语言输出框架”中
既包括简单、实用、口头即可开展的“ 开火车”:
也有“专治大班课”的 哈佛大学同伴教学法:
国内很少见、但一旦用好就威力无穷的 “拼图式教学”
2、在“文字输出框架”中,
有出名的 KFC结构化反思框架:
3-2-1结构化反思框架:
“对分课堂”中所使用的 “亮考帮”
“ 概念的六角加工”难道不让人感到惊艳吗?!
3、在“视觉化输出框架”中,
王珏老师整理出了 思维导图、关系图表、锚图、思考图四个子类
并提供了大量案例, 异彩纷呈!
比如锚图:
比如 “思考图“中的”双气泡图”
4、最后,还有“高阶输出框架”
王珏老师力荐的“ 作业互评”
创作-讨论-分享CDS:
理解了“输出式学习”对于学习的作用机制
再掌握这些“输出式学习经典框架”
老师就不会发愁“学生都学会了、老师该干嘛”
也不会发愁“学生一学就会、一用就废”了吧?
欲获得王珏老师整理的上述文档
请到 本公众号首页,输入“ 输出式学习经典框架”,即可获得pdf文档!
本文档是 《输出式学习原理与方法》培训课程中的配套学习材料,欲将本培训引入本单位,请到本公众号首页输入 “输出式学习培训”。
————————————————————
本公众号(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科学研究、微课与PPT研究、以及其它实用技术研究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查看更多研究: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ppt:PPT技巧集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