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 庞涛
下班回家,远远听到家中飞出阵阵悠扬的古筝琴声,优美的旋律似空谷幽兰自然宁静,又如泉水叮咚透彻心扉。进门后才知道家属把侄女的女儿接到我家练琴了。孩子刚上小学五年级了。因兴趣选修了古筝,这次正准备参加第七届“央音”青少年艺术展演江苏总展演。孩子的爸爸是位外科医生,天天忙碌在手术台;妈妈是名银行员工,工作更是起早贪黑,两头见星星。为了防止家里小弟弟的调皮干扰,不得不把孩子送到我家集中练习一段时间。孩子的古筝弹奏已经很有基础了。一个人端坐在琴前,投入地练习《春到湘江》,一遍又一遍反复着,我也饶有兴趣地听着,虽然我不懂琴码和装弦,但当一声声清脆的音符从指尖泄出,流畅动听的琴声,立刻充溢了整个房间,让我乐在其中,如临仙境。
学琴的孩子一般都很聪明,他们在抑扬顿挫的音乐世界里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真不敢想象那么长的曲子,几次课下来就能流畅地弹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天赋,一种才情。更让人惊奇的是孩子掌握了科技手段,他们对手机软件的使用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自己下载了学琴软件同步练习、同步合奏,不知省了多少老师现场指导的辛劳,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家长车马劳顿的奔波。最令人佩服的还是孩子自己当上乐器的“调音师”,根据手机上的调音软件,自己对每一根琴弦进行音准校正,对照软件琴弦标注的偏离度,一根一根又快又准校正完毕。此时,你不得不感慨孩子们的聪慧和时代的发展进步。
看着孩子专注弹琴的神情,我恍惚又回到当年陪伴儿子学习电子琴的场景。上世纪90年代初,儿子刚入幼儿园中班,家属受同事孩子学琴的影响,也给孩子买了一架雅马哈电子琴,加入了学琴大军。那时港城最有名的电子琴培训机构首选“小海燕”。“小海燕”的创办人是韩永华老师,她教了很多“高徒”,在各类电子琴比赛上摘金夺银,誉满港城。孩子学琴成了全家的中心,每到周末我与爱人骑上自行车,一个带孩子,一个带琴,从海州赶到西小区韩老师家上课。那时的上课称得上真正的“陪学”,母亲或父亲坐在孩子边上,与孩子一起听老师讲课,负责“组织教学”,一段时间下来,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已经弹得像模像样,而家长什么都不懂。另一种是家长学会了,孩子还未入门,回家时,便是一路训斥或怒骂。走过无数个练琴的白天黑夜,家长最期待的是陪着孩子到处参加考级、表演或比赛,每每孩子登场献艺或比赛获奖,那一刻,父母心中的快乐是无以言表的,往日所有辛苦付出早已忘到了九霄云外。
岁月伴着欢快的琴音渐行渐远了,而音乐的记忆则是常青的。两代人的琴声,也勾起我们“60后”们的音乐梦。小时候我们的音乐课是写在黑板上的汉字,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唱,全校的乐器是音乐老师的一把二胡、一支笛子,还有一架总是跑调的风琴,直到初中毕业也没见过五线谱。即使后来读师范了,我也是踩着风琴完成学业的。但贫困挡不住我们对音乐的热爱,每天校园里的广播总是歌声悠扬,给人一种奋进的力量。同学们的日记本上抄了一首又一首的歌词,唱着这些歌,伴随着缤纷的青春梦想,我们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心中有一首歌,悠扬着你和我。三代人的音乐梦,装饰了时代的变迁。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的,有旋律的地方,就有心灵的故乡,就生长着幸福和希望。听着三代人的琴声,如同航行在一条快乐的河流上,钩沉着昨天,美丽着今天,憧憬着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