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气时代“白色石油”,锂的战略价值已为全球充分认同,锂产品的价格成为市场风向的关键要素。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碳酸锂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引起全球市场关注。
以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为例,2023年4月26日,其现货价格下跌至17.65万元/吨,相比2022年11月中旬的最高56.75万元/吨跌幅高达68.9%;而工业级碳酸锂价格更是最低下探至13.5万元/吨。
(相关资料图)
锂价的大幅下跌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供给、需求和库存均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大涨骤跌背后: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指的是营销和生产过程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
当供应链上的各级供应商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销售商的需求信息进行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非真实情况”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并逐级放大。当市场需求增加的时候,供应商往往无法及时满足下游制造商的胃口,导致上游产成品和原材料层层加价,价格一路飙升;当市场需求放缓时,供应商往往还在继续过量生产,造成产业链各层都出现库存积压。供应链层次越多,供需波动越大,牛鞭效应越明显。
2022年,锂行业“供需烈度”达到极致,全球资源供应无法及时响应终端需求的爆发,产业链自下而上层层备货,产能激进扩张,从而放大需求。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 2022年之前,我国月度动力电池产量/装车量比值在150%左右,2022年大部分时间跃升至200%以上。
超量生产的原因在于:
(1)动力电池需求猛增,一些原本二线的电池厂商也能获得车企订单,行业整体保持快速扩产节奏,多数生产企业对应原材料采购策略更为激进,试图通过锁定有限原料供应而挤占对手的市场份额;
(2)锂价上行周期,企业提前备货意愿更为强烈,进一步推动了锂价上行,“牛鞭效应”演绎到极致。
2023年一季度,锂产业中下游降排产减采购,原材料深度去库存。
从电池排产角度观察,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厂商的超产比例达到了32%,高于2021年18%的水平。2023年1-2月份,该数据回落至18%,表明在下游需求边际放缓的背景下,动力电池环节的排产回归到正常水平。
2023年一季度,电池正极材料环节的排产恢复动能更弱,其整体开工率由原先的70%左右降至30-40%区间,印证电池环节恢复排产的同时降低了对正极材料的采购,导致正极材料厂商大幅压缩开工率和碳酸锂原料备库水平。锂盐库存逐步累积在锂盐厂产成品环节,2023年3月,锂盐产成品库存水平飙升至6.7万吨,处于近年来高位。
综上,2022年12月起,锂价下跌的一致性预期形成后,出于减少存货跌价损失(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安全考虑,下游企业本就不强的锂盐采购力度进一步削弱,采购需求的急速冰冻,进一步推动价格下跌,产业链陷入“跌价→减少采购→需求减少→跌价”的负向循环。中下游主动去库存策略之下,前期“牛鞭效应”逆转。
价格中枢或将逐年下移
从资源端和电车消费环节看,近期产业链的最上游供应和最下游需求并未发生超预期变化(如锂矿大规模投产,或电动车消费停止增长),但由于中游环节的采购策略由去年的超额补库变为阶段性深度去库,导致锂盐实际需求出现滑坡。
中短期内,锂价顶部取决于产业链的阶段性补库力度,底部取决于供给释放的弹性和边际产能成本。
在当前时点观察,国内锂盐价格的调整幅度已足够深,足以抑制边际产能的经济性(如低品位锂云母、二次提锂、非洲DSO原矿等)。
考虑到当前锂价已回归至合理区间,且逐步稳定,以及正极材料厂商的极低库存,年内价格反弹值得期待。
未来三年,全球锂供给或延续小幅过剩局面。考虑到:
(1)海外锂资源开发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建设和投产进度通常会由于各种原因出现推迟;
(2)国内云母锂矿开发面临环保和经济性双重制约;
(3)新能源汽车产销维持增长,但增长中枢较前两年下移;
(4)新增储能装机保持高增速;
(5)产业链备库策略随价格波动而调整。
预计经调整后全球锂需求将从2022的年81.8万吨LCE增长至2025年的163.8万吨。
全球锂供给将从2022年的75.4万吨LCE增长至2025年的188.1万吨。
2023年至2025年全球锂供需平衡分别为+0.9万吨、+11.9万吨、+24.3万吨LCE,过剩比例为1%、8%、13%。
仅从供需角度而言,供应的小幅过剩会导致价格中枢的逐年下移。
成本通胀和供应链重构
长期来看,全球动力尤其储能的长期需求方兴未艾,需求逻辑十分坚实。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规模和链条不断扩张,各环节库存对上游原材料的消费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供应链重构将显著抬高整个电池链的成本曲线,也为上游资源价格带来支撑。
供给方面,矿石开采成本面临不可逆抬升,长周期锂价具备成本支撑。由于成本通胀(合格劳动力短缺带来的人工成本上涨,以及材料、能源成本的上涨),澳洲成熟矿山的开采成本较两年前接近翻倍;新矿山项目进入市场,则面临初期高昂的折旧摊销费用和产品不稳定带来的额外运行成本。
矿山生产成本作为决定价格中枢的核心要素之一,原料成本和制造成本均与提锂方式有关。盐湖提锂整体仍然占据成本曲线左侧(折合碳酸锂生产成本3万~4万元/吨);澳洲禀赋上佳的辉石矿可以做到成本比肩盐湖,其余的略偏高;云母提锂经近几年技术创新已实现大规模降本,但低品位矿石的生产成本显著偏高。
鉴于本轮周期的需求强度与上一轮(2015年至2020年)有本质区别,故价格跌至矿山成本的可能性较低。锂资源生产成本逐年抬高的趋势也决定了下一轮供给侧出清时的锂价将显著高于上一轮的底价(2020年中,碳酸锂约5万元/吨),即价格底部的趋势性抬升。
尽管后续锂价难以回到60万元/吨的高位,也很难长期跌至10万元/吨以下区间,但基于生产和消费的阶段性特征,企稳前价格反复震荡会大概率存在。
综上,未来三年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或维持区间波动,价格中枢下移,价格底部抬高,呈现“阻尼振动”式调整。